初心不忘 奋斗不息——袁蕴豪的精彩晚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16 字体:[ 大 中 小 ]
奋斗了四十年,退休了可赋闲了。袁蕴豪却比在位时还忙,每天背上装有多种材料的电脑包,白天工作,晚上写作,往往一天多件事交替着做。只为他入党谈话时,校长对他的一句话:“入党不仅是为感恩党。而是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从入党的一天起一切交给了党,包括自己的生命。”他记住了一辈子,风雨起落永不停息。他说:干部退休,党员使命不退,是调岗转换角色,又一个新起点的开始。退休后,海阔任鱼跃,可以将一生丰富积累暴发,干自己想干需干又能干的事。不计名利得失,只图活出价值,以事业的欢乐换得健康长寿。生命短暂,得抓住有限的生命多干点有意义的事。他退休后,坚持正能量,为宣传家乡、建设家乡做了一大串颇有影响的实事。
勤奋写作笔耕不辍。
每当夜晚,他边看新闻,边自我保健养身一小时。然后便进入读书、写作,直至深夜一二点钟,甚至直写到听见清晨清洁工的扫帚声。退休那天起,他首次尝试写长篇小说,手写了6万字,觉得不像,便丢之一旁成一堆废纸,从头再来,写完送人试阅,回答:“今天从头到底能一口气看完,初稿是成功的。”便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万字的反腐小说《暗流》。从此一发不可收,紧急着将亲身经历的文革奇闻写就《怪流》,由香港文化出版社出版。又将在助学中接触的弱势群体故事,创作了长篇小说《暖流》于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进入张謇研究领域后,受伟人感动赶写了《潮流——张謇在海门》,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他发现张謇著作中盛赞陈朝玉“伟哉男子!”,而众多海门人不知海门及海门人从那里来,于是广泛寻找资料,实地寻踪调查,创作了记实章回小说《源流——清代平民垦王陈朝玉》由五洲出版社出版。还应邀写了《千年海门一品山羊》、《颐生酒业史》出版。平日有感而发或约稿撰文常见之报刊。退休后共发表350多万字,没想到半路出家写作的他,还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一级作家证书。
文化研究转化实用
刚退休,袁蕴豪发起组建了老科协宣传文化分会,待上路正常后却又主动辞职,转向组建更重要的张謇研究会、沈绣研究会,10周年时,他又辞去张謇研究会会长职务,又发起组建了知青文化研究会和卞之琳研究会,干实事却不当实职。他说研究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实用,他提议牵头建了海中的“弘謇园”、证大学校的“赵亭”、三星的张謇巨型雕像、东灶的“中国垦牧第一滩”碑、协建纪念馆等,志在打造张謇品牌,弘扬张謇精神,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在他提议、策划、参与下,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规模、规格、人数、论文数、外宾数均超任何一届,开幕当晚央视报道,扩大了海门知名度,被评为当年海门十大新闻之一。在他的策划操作下又成功举办了泛长三角知青文化旅游节,迎来了上海、香港、河南、湖南及知青名人董加耕等全国各地知青代表,影响于全国。他策划、参与拍摄央视节目6次,应邀上央视片5次,宣传扩大海门知名度。
旅游开发景点多多
作为东兴乡老党委书记的袁蕴豪,深知东灶港有两宝:一是自然资源——世所罕见的蛎蚜山;二是人文资源——锦江国宾馆老板、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董竹君。改革开放后,见旅游开发时机成熟,便写稿发表于《市委内参》、《人民日报》、香港《时代导报》,大力呼吁将蛎蚜山开发成旅游景点,引起市、乡领导高度重视,应邀一起参与策划、研究、论证,终成国家级海洋公园,建造了董竹君纪念馆,迎来八方宾朋旅客。他发起、策划了沈寿园建设,在当地党政重视授权下,亲自筹建沈绣艺术馆、沈寿雕像、沈寿传奇壁雕及家纺史馆,充实了叠石桥购物旅游景点。他争取常乐镇党委支持,将知青园落户官公河九龙岛,并亲自操作、设计知青馆、14000知青名录榜等,令外地知青刮目相看,本地知青纷至沓来,成为常乐文化名镇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发现大东一村拥现12个博士,便策划建起了博士园,获得张绪武、叶辛分别为该园、村题名。
建言献策多为采纳
袁蕴豪对家乡充满着情和爱,虽不在其位,却事事关心,勇于直谏。由他起草联名签字建议建造张謇大道等七条建议,市委书记批示、市长组织实施。他积极提交了建造古海门厅遗址纪念物方案,被市领导及时采纳,立即组织施工。他看到古迹徽州会馆大雪压断椽子,雪水漏滴,频临倒塌,通过写信建议、媒体报道等呼吁保护,终于向上申请资金得到保护,目前正与徽商商会合作修复。他挖掘1950年103名海门渔民被国民党逮走送台当兵的历史,建议建造了《望归》塑像,央视拍摄了《双合村的亡命人》4集于国际频道播放。有关环保、食品安全等十多项合理化建议书送达市及有关部门领导,应邀参加市里旅游、文化、城建等多项研讨活动发表建议,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采纳、批示,大多赴之实施或列入行动计划。
非遗传承硕果累累
袁蕴豪还注力于海门沈绣、土布两大非遗项目的研究与传承,沈绣作品在国内外参展,获得全国各类奖数十项,其中迎春花奖2个、金奖12个,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培育了3名非遗传承人、2名省工艺名人、百名新一代绣女,打响了海门沈绣非遗品牌。他与巴黎春天家纺公司联系合作,建立了海门色织土布制作工艺传习所,挖崛织女巧手陆建平,培育成南通市非遗传承人,织出了高难度的百字布获南通市民间工艺大赛金奖,自主创新特种字画土布,获得国家专利3个,写就《海门土布大观》、《海门土布织谱》即将出版。年已古稀的他,搜集当地土布纹样1300种40册,被博物馆收藏。南到海南,北至河北、东上山东,西访湘贵,他走遍全国搜集各民族土布,创建了中国布艺术馆,成为企业品牌,文化一景。将土布洋做、老布新做、粗布细做,一布多做,成为“东方牛宰布”,制作成服装、箱包、工艺品、家纺用品,形成文化产业,走向国内外市场。
袁蕴豪退休后做了这么多有影响力的实事,却总说:“自己仅是一根火柴头,一切应归功于在位的栋梁们,没有领导的重视、采纳和实施,都将一事无成。”他为了事业常干赔本事,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市见义勇为基金他第一个捐资受表彰;盐城地震人家捐款50元,他捐500元;汶川大地震夫妇俩争先恐后各捐千元,受省委组织部网上表扬……他说:“党给我的钱捐给党是应该的。”他的追求不止的事迹被载入《中华老人光彩人生》文库,被评为海门市老干部“正能量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