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板鹞画创作 传承非遗文化——记通州区退休干部高则先
来源: 通州区委老干部局 发布时间: 2020-09-08 字体:[ ]

南通市的板鹞风筝以巨大、彩画、布满哨子而闻名,成为我国南派风筝的主要代表。今年78岁的退休干部高则先是南通市通州区的板鹞画师,作为南通市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特约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专攻工笔重彩板鹞画。二十年来,他痴心不改、余热生辉,潜心板鹞画绘制与研究,用手中的画笔弘扬传统文化。

四代接力,薪火相传。高则先出生于刘桥一户书法世家,曾祖父高金连,在18世纪末,别出心裁地在板鹞上以画画替代了传统的“剪贴画”,无意中开创了板鹞风筝画的萌芽时代。祖父高文极,高氏风筝画的第二代传人,精通工笔画、写意画、玻璃画、刻纸、堆绢、雕刻、裱褙等多种美术工艺,曾有作品入选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书房布置用品,先后创作风筝画1500多幅,并分类绘制成人物、花卉、禽兽、虫鱼等10多本系列画谱《文极记》,为高氏画室板鹞画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祖孙四代,薪火相传,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得高则先从小就热爱绘画。2001年从区教育局退休后,他拜父为师,专心学习工笔重彩板鹞画,以绘制花鸟、仙佛等吉祥图案为主,至今已创作板鹞画上千幅。如今已是78岁高龄的高则先仍每天坚持绘制板鹞画,小小的画室内堆满了他的作品。“画了快20年了,大大小小作品有1000多幅。原来一天能画8个小时,现在身体不允许了,但我仍然坚持每天画5个小时以上。”高则先说。

承前启后,善创则先。同所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一样,南通板鹞风筝画也在一代又一代传人的承前启后中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善于在继承中探索创新,方能为其发扬光大做出超越前人、领先同行的贡献。传统板鹞一般选择现代纺织品中最适用的轻薄而坚牢的布料作画,虽远优于纸质材料,但易于“飞花”难以“咬色”。为攻克难题,高则先请教有关专家、参阅现代印染科技成果,经过反复实验比较研究,终于摸索出一套布料处理和颜料配方的有效方法。“板鹞画和一般的画有所不同,除了在绘制时要考虑哨口的安排,画还要经得起风吹雨打,不然长时间在室外放飞画就会褪色。”说完,高则先端来了水盆,将自己绘制的小幅板鹞画泡在了水里,无论怎么揉搓,小小的板鹞画就跟穿上雨衣一样,防水且不掉色。

心血化雨,春华秋实。板鹞画的制作颇为复杂,选取布匹、绘制造型、设计图案、填充色彩,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大的耐心。高则先的作品,先后有11件画作由风筝协会同仁制作成风筝参赛,在国际、国内风筝节上摘金夺银。其中《五蝠捧寿图》,获马来西亚第十届国际风筝会金奖。《仕女、八仙图》风筝,先后在上海、南京、常州等全国风筝邀请赛中四次获奖,并荣获全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家族艺术奖。先后有20多件作品被有关博物馆收藏。高则先制作的板鹞画画工精细,色彩明艳,其中《观音全图》板鹞画在2008年被中国美术馆选征,作为南通板鹞的代表作永久收藏,荣登国家级“大雅之堂”。 他的南通板鹞风筝画相继“放飞”神洲各地,并远飞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被许多中外名人、商家购买珍藏或馈赠亲朋。

志存高远,弘扬正道。“此外,板鹞画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三位统一,我认为其中思想性是最重要的。”高则先说。风筝画要更有效地承载起“放飞”文化的使命,从用材到题材,从内容到形式等多方面,都必须向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厚度、更宽的领域、更大的空间不断地升级和拓展。为了弘扬社会正能量,今年疫情期间,高则先突破了传统工笔画的画法,采用工笔画和宣传画相结合,绘制了一幅《三山镇魔》板鹞图,积极宣传抗疫思想,向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为了追求完美,高则先多次修改设计稿,前后花费了2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整幅画的创作。“这幅画要表达的就是:雷神山,雷劈病毒;火神山,火烧妖魔,广大医务工作者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下积极抗疫,与祖国共成长。”高则先激动地说。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板鹞技艺特约研究员和南通市级非遗传承人,高则先的退休生活一直与板鹞画作伴,他希望板鹞画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不断发扬光大,他说:“80岁之前我还是会一直画板鹞画,之后我也想为板鹞画绘制多培养一些接班人,让板鹞画的接力棒一直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