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舞台上,常有人刚刚卸下职业的幕布,随即又开启了一场别样的精彩演出。2010年1月,年已花甲的李九俊从30多年的群文工作岗位光荣退休。家人和朋友满以为老李这回该享清福了。然而,李九俊一直以来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挚爱和对文艺创作的热情,不仅没有减退和削弱,反而变得更加强烈与不舍,依然成为活跃在业余文艺创作领域的追光者。
退休不褪色 闲人变忙人
李九俊刚一退休,就开启了他人生的新起点。告别了往日忙碌的工作,他没有选择悠闲地安度晚年,而是一头扎进了业余文艺创作的世界,同时还有了些许新的头衔。他被如东县文广新局聘为县剧目工作室聘约作家;他跻身县文广新局、旅游局、文联主办的《扶海洲》杂志编委;他还被如东县法制局聘为“如东县法制专家库成员”,并获评“如东县十佳法制宣传志愿者”称号。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李九俊就端在书桌前,打开厚厚的笔记本,记录下脑海中闪过的人物、景物。积累了许多生活趣事和人物故事后,他就开始了创作,作品一个接着一个出炉。他的小品《考验》在如东县“法制杯”戏剧曲艺歌曲征文竞赛中获佳作奖;小品《法援》被评为如东县首届十佳法制文学作品。《扶海洲》杂志先后出版40期,每一期都有他的新作,共发表作品60多件。李九俊由一个“闲人”一下子变成了“忙人”。
酷热心更热 冰寒情更燃
搞文艺创作,有时付出的辛劳会超出常人的想象。对李九俊来说,四季更迭、身体不适带来的挑战,丝毫没有阻挡住他的脚步、束缚住他的双手。
那年盛夏,他为了把笔触延伸到平民百姓心灵深处,把当代村官升华为戏剧作品的艺术形象,硬是顶着35度以上的高温,脚踏自行车,从县城来到乡下,和农村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座谈,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汗流浃背全然不顾。不久,小品《村官刘二》一气呵成,并荣获全国新农村文艺创作优秀奖。
巳经不知道多少回了,这又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李九俊还在灯下伏案创作。老伴走过来下意识地摸了摸他的手,顿觉冰凉,瞬间一阵心酸,立马拿来暖水宝,不免有些责怪地说道:“老李,看你冻成这样,赶紧焐一焐,暖和暖和。”可李九俊正在写作的兴头上,一刻也停不下来,只是搓了搓手笑着对老伴说:“带点寒冷正好让我头脑更清醒,而创作的热情也能把寒冷点燃。”说完,他又埋下头去。这一宵,又一个作品瓜熟蒂落。
李九俊就是这样夏斗三伏、冬战三九,以笔作勺、以文字作佐料,不知疲倦地给人们烹饪出精神大餐。
离岗不离行 小品成大作
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李九俊退休前一直对群众文艺情有独钟,退休后更是将余生精力投入到文艺创作中。他人虽离开了原先的工作岗位,其身心却从未离开从事文创的那一行,并且变得更加一发而不可收。
为了创作,李九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深入社区、深入村组,贴近人民、贴近生活,收集资料,充实素材,厚积薄发。他的灵感如泉水般喷涌而出,他的创意似采花蜂蜂拥而至。退休10多年来,李九俊先后创作发表戏剧、曲艺等文艺作品100多件达10多万字,平均一个多月就有一件作品诞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李九俊诸多的文艺作品中还有不少佳作、大作。他创作的《如东国寿新风歌》获南通市第二届职工文艺汇演一等奖;说唱《江海新潮》参加南通市“文明与我同行——走近保险”大型直播,并由省调演参加全国行业协会演出;小品《深夜急诊》和《假币真情》入选文化部主办的《文化大视野》杂志,同时《深夜急诊》还入选《中国当代文艺佳作集成》;小品《寻觅》发表于《中国戏剧之家》杂志,并在“中华颂”第三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李九俊退休后笔耕不辍勤创作、倾情讴歌新时代的事迹,谱写了一曲弘扬先进文化的赞歌。正如是:退休年老翁,笔耕不放松;满目青山绿,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