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熄灭长江的“生态红灯”?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02 字体:[ 大 中 小 ]
关于长江,我们再熟悉不过。吟过“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也读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更熟识“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还有那“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古人墨客、历史掌故、朝代故事,因长江一水颂出了万千故事。可是,诸如“不尽长江滚滚来”“惟见长江天际流”“碧水东流至此回”,是何等的雄伟气魄,哪种情绪不是因长江的长、长江的阔而自然流露?这就是长江之美的历史底蕴。
自然是延续的,美更要呵护。正如一江之水,不会因为任其流动就变得更加瑰丽,也会因为随意利用而变得黯然失色。自然是有规律的,发展需要遵循规律,保护更应该按照规律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就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为新时代保护长江自然生态、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总基调。
为什么要“大保护”?为什么不能“大开发”?
因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了”。在过去几十年,长江流域的各地区因发展而飞速成长,但长江作为滋养的载体频频亮起“生态红灯”。污水横流、砂石漫天、轮船排放、河湖萎缩,由此导致上游“遇瓶颈”、中游“肠梗阻”、下游“卡脖子”,千疮百孔令人心痛。极为宝贵的中华鲟濒临灭绝就是警钟,让人们必须检视粗放发展的代价。
发展不意味着污染,保护不意味着停滞,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要经济的高质量,更要长江的清洁美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才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十字方针”。围绕长江而展开的绿色发展课题,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这就要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这“5个关系”,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历史任务做在当下,让万里长江“绿意”奔涌。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今天看长江,是为了看中国;当前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为了校准未来发展航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要体现到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形成合力、挖掘潜力,让长江真正成为无穷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