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四)
来源: 发布时间: 2009-02-19 字体:[ ]

    这年年底,由于措施及时有力,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12月3日,胡锦涛指出: "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仅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全党同志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他从四个方面总结了认识成果,指出: "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反映出经济工作的不少方面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是消除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都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① 他还揭示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相辅相成关系,强调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注意克服市场本身的缺陷,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他从宏观调控的实践中认识到,必须改变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5年3月12日,胡锦涛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② 这表明,我们党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日益清晰,其实践内涵也同步丰富深化。

    2005年11月29日,胡锦涛又一次总结了从实践中得到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他把宏观调控和科学发展视为内在联系的统一过程,阐述了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六条经验和启示,其核心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他指出,"要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把握全局,有保有压,不能简单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要"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③ 这些重要认识,离开近两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实践是很难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正是在与发展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得以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富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正因如此,胡锦涛深有感触地指出: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实质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④

    2006年12月5日,胡锦涛再次对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进一步阐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会和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必须":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个"必须":"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⑤

    我们党历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能和需要提出发展方针。在我国发展基础薄弱、经济规模较小时,如何加快发展是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当经过多年努力,情况明显变化时,我们党及时调整方针,提出"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2006年10月11日,胡锦涛根据新的情况,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扎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这一字之易包含丰富的内容,表明我们现在更注重的是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更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2月5日,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求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我国已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关键要在转变增长方式上狠下功夫,当前特别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⑥ 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揭示了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深刻内涵,把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显著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