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形成和发展(二)
来源: 发布时间: 2009-02-11 字体:[ ]

    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得到检验、充实和发展的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作出了精辟的阐述。这一深刻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循环往复、升华的过程。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

    2003年上半年,我国遭遇前所未有的非典疫情。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抗击非典的斗争实践催生了科学发展观思想。

    在抗击非典最紧张之时,胡锦涛亲赴疫情严重的广东地区考察工作。4月15日,他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①。早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就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②,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十六大以后,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全面的发展观"是这一探索过程中迸发的第一朵思想火花,表明党中央对发展新思路的探索已超越具体问题,上升到对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的层面。

    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全面总结了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和从中获得的深层次理论认识。他在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的表述,并着重从理论上分析了发展概念与增长概念的异同:"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③ 这可以说是科学发展观的破题之论,新的发展理念呼之欲出。我们党历来讲发展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绝不仅限于"经济增长",只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模糊了二者的界限;在推动经济增长时又往往更注重数量、速度而忽视质量、效益。新的发展理念脱颖而出,首先就要讲清楚这一点,这对于我们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至关重要。8月底,理论探索的成果第一次有了鲜明的标志,这就是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期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尽管此时的表述尚不完整,其内涵也有待进一步展开,但一个新概念的形成至少表明,大量思想素材经过酝酿、综合、提炼及思维加工已经达到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这一进程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产生了重要成果。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 这里,最重要的进展是把"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统一起来,使科学发展的理念得到极大充实和提升。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和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这就将新的发展思路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并使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具有更鲜明的人民性、科学性和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