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战士风采(三)许进:烽火硝烟中的文艺兵
来源: 市直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0-11-18 字体:[ ]

许进,男,汉族,湖南湘乡人,1927年5月出生,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4月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一三六师司令部记三等功一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军功奖章两枚。1987年7月离休,离休前任南通电视机厂工会干部。

一、三八线上的文艺兵

1952年9月,许进所在的步兵一三六师文工队入朝后,按“一专三会八能”的要求,开展战地练兵以适应朝鲜战地特点。冬天,许进和战友们奉命向“三八线”挺进。朝鲜的冬天特别冷,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地面积雪一脚踩下去几乎陷及膝盖,部队走得极度疲劳,许进和许多战友以后都埋下了长期病症。1952年底,部队终于到达“三八线”,构筑了一些坑道作为部队住地。坑道里黑暗、阴湿,许多地方还有积水。战士们整天在里面生活,这种苦是没体验过的人很难想象的。在"一灯如豆"的坑道里,许进经常为战士们演出,连拉带唱,又说又演,一个人顶几个人用。在战地演出,不管人多人少,只要有机会就演,有时甚至只给一两个人演,战士们很受鼓舞。为了激励士气,许进经常深入前沿阵地及时将英雄人物的故事创作成歌曲。由他主编的单弦演唱《英雄连队出英雄》在全军会演时演出,获优秀节目奖。

二、战地前沿迎巴金

1953年夏日雨季,部队正在积极准备打停战前的最后一战,许进接到军部通知去迎接巴金,要求务必高度重视,确保万无一失。许进乘坐一辆吉普车去接巴金。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急驶后停在指定地点的路边,两声喇叭后,巴金和保卫干部从茂密的野草丛里钻出来。只见巴金穿了一身不很合身的旧军装,军帽戴得很规矩,待许进敬礼并自我介绍后,巴金急速走进许进,并用厚实的手紧紧握住了他。接着他们很快跃过封锁线,顺利抵达师政治部。随后,巴金由师首长陪同在草坪地上观看了文工队专场演出。尽管节目都是许进等文工队员自己创作,自弹自演,有的还比较粗糙,但巴金却神情专注,饶有兴味地从头看到尾。演出结束,巴金耐心地对节目进行了指导。67年前的那次相遇,许进记忆犹新,特别是送别时,再一次握住巴金那厚实的手,他又是那么用力。

三、烈酒壮语送出征

1953年7月上旬,许进和文工队的5位同志随一三六师政治部工作组下到四零六团三连,奉命发起攻占临津江北岸马踏里东山战役。经过半个月的强化战备,7月23日,接到次日晚发起总攻命令,许进和文工队的战友们担负起战前鼓动的最关键环节——送出征。许进奋笔疾书,迅速以师首长名义写好欢送信。在坑道口外部队集合,团首长讲话后,许进登上山坡土墩,伴着炮弹爆炸声,高声朗读欢送信。战士们激动地举枪高呼:“坚决完成任务,为祖国争光!”“勇敢战斗夺取胜利,请师首长放心!”……接着,许进和团、营领导将用红绸布包扎的手榴弹,赠予突击的勇士们,他们一个个庄严地敬礼接弹,戴上红花,决心要将这颗“光荣弹”用在战斗中最关键的地方,为人民立功。随后部队开始出发,团、营首长在路口送别,许进和战友们敲起了锣鼓,给每个战士倒一碗酒壮行。这些战士多是十八、九岁的青年,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二、三岁,他们端起酒碗一饮而尽,然后握一握那火热的手,便头也不回地匆匆走了。

“这次战斗异常惨烈,虽然整个战役取得了很大胜利,但部队伤亡很大”,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许进总是声音哽咽、泪流满面,“作为攻坚梯队的四零六团二连一班,在两昼夜的守备战中,连续打退敌人11次猛烈反扑,全班12人最后只剩5人,在弹尽援绝时,仍死守阵地,每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同志都是伟大的战士,后人要永远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