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战士风采(二)陈友汶:筑起大孤山机场后勤之盾
来源: 市直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0-11-18 字体:[ ]

陈友汶,男,汉族,浙江黄岩人,1928年12月出生,194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8月至1953年9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8师52团二大队无线电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负责战斗机等设备设施的维护。1989年7月离休,离休前任南通电视机厂科室主任。

1952年8月,陈友汶和战友们将飞机从广州白云机场分装后,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车来到丹东,又转汽车一天后到了大弧山临时机场。全师人员分散住在朝鲜族农民家中。在广州一年到头见不到雪,但到了大弧山,就一直下雪,最冷时达到零下三十多度,陈友汶和战友们极不适应,他们手足麻木、冻疮流脓、说话困难,感觉冷气直往裤子里钻,有时维修不便戴手套,手一接触到钢板,就被粘去了一块皮,苦不堪言。尽管环境恶劣,但陈友汶和战友们毫不畏惧,他们认真细致的做好飞机的战前准备工作,每天凌晨三点钟起床,经常工作至深夜,全天处于待命状态,一有警报立即协助飞行员战斗起飞。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陈友汶因维修战斗机无线电雷达表现突出,于1954年8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部记三等功一次;1955年7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政治部记三等功一次。

10月23日,南通市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副书记徐训友向陈友汶颁发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回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陈友汶倍感骄傲和自豪。他表示,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当年我们的飞行员,前线飞行训练时间只有100多个小时,有的飞行员甚至只有几十个小时。美军飞行员大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达2000小时以上,战斗经验丰富。虽然双方装备、实战经验差距较大,但我们的飞行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武装下,为了维护和平、保家卫国而战,他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有的飞行员打完了炮弹子弹,就迎头和敌机相撞、同归而尽。部队在实战中学习技术,研究战术,总结经验,从击落多架美国王牌飞机以后,敌人受到沉重打击,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陈友汶坚定地说道,“一旦国家面临危急时刻,中国人民照样会像70年前一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