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书写共产党人大爱情怀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6-03 字体:[ ]

    今年93周岁的徐超出生于启东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并于次年入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1990年离休后,退而不休的他担任南通市关工委副主任、常务副主任,满腔热血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此外,生活简朴的他还热心公益、扶贫济困,先后多次资助贫困学生,向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今年3月,为完成多年来的一个心愿,他将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100万元积蓄捐到市关工委,成立“徐超爱心基金”,用于帮助困难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 
    不论顺境还是逆境,徐超凭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用实际行动再次生动诠释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道德追求和博大胸怀。 
    
    一辈子 艰苦朴素,吃穿住行几十年如一日  

    徐老一家原先住在崇川区政府楼附近,1997年春节,因房改房政策,搬到了现在的莘园路新村,这一住,就是20年。5月22日下午,我们走进徐老的家,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陈旧的老式桌椅、带着战争印记的皮质衣帽箱、锈迹斑斑的桃花牌电风扇……转悠一圈,这个没有经过任何装修的家,除了书房里的一排五联书橱,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都步入了“风烛残年”,用“简陋”二字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这张沙发一根脚已经断裂,可父亲仍然舍不得扔掉,用一张小板凳支撑着底部,继续使用。”徐老的大女儿手指着一张包有蓝色布艺的单人沙发告诉我们,与这张单人沙发一套的,还有另一张单人沙发和一张双人沙发,那是没搬到这里来之前就买的,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了;另一张单人沙发四脚断裂,很久前扔掉了;而那张双人沙发,多年前就摇摇欲坠,加上比较窄,人躺在上面休息很容易坠落,为此,她和家人多次想把这张沙发换掉,但是,每次都被父亲以“沙发还能用”“不能浪费”为由拒绝。无奈,四年前大孙子工作后拿到第一笔工资,悄悄为爷爷置办了一张三人沙发。这一次,徐老没有拒绝。“那是因为父亲觉得这是下一代通过自己努力换来的,所以收下了。”徐老的大女婿感慨道。  

    徐老对于自己的穿衣也很不讲究。翻开他床边堆放的秋衣秋裤和袜子,我们惊讶地发现,秋衣秋裤的边缘已经密密麻麻缝了好几道针线,袜子的内部也有一个大补丁。然而,这种在我们看来苛刻、艰苦的生活,对于徐老而言,却是极为幸福的。“父亲常常跟我们说,他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他很满足。”徐老的大女婿说,父亲的内心一直保持着革命年代的那种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虽然生活简朴,但是精神上却很富足。  

    除了对自己的生活不讲究,徐老还把“勤俭”二字作为家风,严格要求两个女儿。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两个女儿也都勤俭持家。与徐老仅两道大门之隔的小女儿家,家居摆设也极为简陋。

    一辈子信念坚定,与时俱进弘扬革命精神 

    1923年出生于启东和合镇贫苦农民家庭的徐老,于1940年投身革命,次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支部书记、三余区委分区区委书记、骑石区委书记、南通县委联络部副部长,配合抗日根据地的“反清乡”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县委书记、地委宣传部长、市人大副主任,1990年离休。1990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退而不休,担任南通市关工委副主任、常务副主任,积极投身于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他把关心下一代看成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新起点,把做好关工委工作作为一项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竭尽全力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其他同志一道,积极下乡调研,坚持不懈地做好关工委的工作。 

    此外,徐老还担任南通市老干部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团团长。在他的带领下,报告团每年都要作200多场报告。每年教师节、儿童节,徐老都要到学校和师生们座谈联欢,交流思想。作为老八路的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解放、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故事,让孩子们、青少年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幸福生活应该珍惜的道理。由于报告团自身功底深厚,而宣讲具有超前性、针对性、创新性、严密性,徐老又身先士卒,义务讲课,不给所在单位添半点麻烦,所以深受广大师生、青少年、青年职工的欢迎。 

    徐老为党献身的动力来自于其孜孜不倦的理论学习。这一点,其简陋书房中,唯一令其舍得花钱置办的崭新五联书柜中琳琅满目的革命书籍以及数叠整齐堆放在书桌前的报纸,就是最好的见证。“父亲每天都要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关心各种时事政治,他还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求是》等杂志报纸,经常用波浪线等各种符号作出特别标注,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徐老的大女婿说,父亲常常跟他们讲,“活到老 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党中央精神,紧跟党中央的步伐,才能与时俱进,从思想上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据悉,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间断,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已经成了徐老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一辈子心系后代,扶贫济困不断从不张扬
    
    徐老在生活上十分节俭,但他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却很大方,而且从不张扬。
    文革之前,他被下放到南通师专附属中学时,有一个家住新桥的学生,是个孤儿,生活无依无靠。徐老知道后,连续资助他,直至这个学生长大成人,自食其力。后来,这个学生成了一名裁缝,逢年过节,时常来看望徐老。1999年,徐老得知港闸区有一些学生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主动拿出2200元作为他们的助学金。
徐老不仅资助本市家境贫困学子,他的关爱触角还延伸到了贫困山区。据关工委一位谢姓同志透露,一次他在收发信件时,无意中发现有一封从青海省邮寄给徐老的信件,后来,小谢从徐老那里了解到,徐老在青海无亲无故,也无朋友战友,这是远在青海山区的受助贫困学生写来的一封感谢信。2008年、2010年汶川和玉树先后发生地震,从电视上看到这些灾情后,徐老立即找到组织,先后共计捐出8000元善款。
    自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以来,徐老始终有一个心愿,就是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一部分钱来,捐献给全市的关心下一代事业。他常常跟子女说:“我的工作是人民给的,我的工资是人民给的,我要把一切奉献给人民!”怀着这样的信仰,今年3月,因身体欠佳住进了市老年康复医院病房的徐老经过深思熟虑,并与子女商量后,向前去看望他的市委领导提出,将自己的100万元积蓄,捐赠给南通市关工委,成立“徐超爱心基金”,用于帮助困难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我们事后了解到,徐老为了捐出100万元,将家中的9.5万元现金,3月份的1.5万元工资以及17张存单和各种国债里的钱都取了出来,然而,七拼八凑的总额仅有99.8万。为了兑现自己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诺言,他从女儿那里借来2000元,在女儿的帮助下,于3月25日将100万元捐款如数转到市关工委账户上。多年来的心愿实现后,据护士透露,那一晚,“徐老睡得特别好”。
    3月20日傍晚,我们来到医院探望徐老,虽然卧病在床,但他的内心依然牵挂着下一代。临走前,他的一句“你们也要多关心下一代”深深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来源:江海晚报 作者:朱蓓宁 陈静 图片:徐培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