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墨香满城。4月29日上午,在通州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一场以“庆五一·共绘劳动之美”为主题的老少书画作品联展正式拉开帷幕。
匠心传艺,老少共绘新图景
在《南山湖新貌》工笔长卷前,63岁的创作者袁俊正为参观者讲解创作历程。“这幅工笔长卷历时半年采风,记录下环湖步道从泥泞土路变成生态绿廊的变迁。”老人特意在卷尾留白,“等明年春天,我要带着社区书画班的孩子补上新时代的注脚。”
展墙上,20余幅少儿水墨画勾勒出劳动群像——身着橙色工装的环卫工在晨曦中忙碌,消防员逆行的背影定格在火场,年轻的新农人在智慧大棚里调试设备。这些出自“乐龄金夕书画课堂”小学员之手的作品,既有童真视角,又透露出对劳动者的深刻理解。
区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乐龄金夕”文化进基层志愿者陈兆如感慨:“教孩子们运笔时,仿佛看见年轻时的自己。劳动精神,就该这样代代相传。”
薪火相传,银龄绽放展活力
本次展览集结了72幅优秀书画作品,其中年龄最长的创作者——90岁的退休教师陈炳南挥毫写下《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而7岁小学生张安甯则以稚嫩笔触勾勒出“金‘鱼’满堂”,两代人用笔墨共绘劳动赞歌。
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源自“乐龄金夕”品牌建设的创新实践。“过去总觉得退休就是终点,现在发现是新的起点。”区发改委退休干部吴爱华展示着与孙子合作的《爷爷的下午茶》,画面里祖孙俩在东社镇现代农业园品茗观景,远处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作为“走读式”创作采风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她先后深入石港、东社等地的离退休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银龄”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等,累计完成11场沉浸式采风活动。
平台聚力,艺术课堂润民心
“这些作品既是艺术创作,更是鲜活教材。”区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5月下旬展览结束后,部分精选作品将被制成电子画册,作为劳动教育素材赠送给全区中小学。
这种“艺术+思政”的教育模式,已成为通州老干部工作的特色。目前,通州已构建起覆盖全域的“3+14+N”老干部文化服务保障体系,3个区级老年大学、14个镇街老年学校、N个社区教学点,正在形成老年教育的联动网络。截至目前,通过开设书画、民乐、非遗等6大类课程,先后组建“江海艺术团”“金夕乐诵社”等12个涉老社团,让500余名老干部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80余场。
这种“银龄赋能”的实践不仅为老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通过文化浸润架起代际沟通的桥梁。下阶段,通州将打造50个“银教融合”示范点,探索“智慧课堂”“云端展厅”等载体,推动老干部文化资源与社区治理、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让银龄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绽放更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