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党员,应该永葆怎样的初心?
作为一名老党员,应该彰显怎样的本色?
作为一名老干部,应该肩负怎样的神圣职责?
作为一名老干部,应该续写怎样的人生篇章?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群老干部、老党员,他们初心不改,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对上述问题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下面我要讲的,就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2018年我县评选出的十位“风采老干部”的先进事迹。
去年12月份,刚从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下来的钱山柏又一次住进了医院。老伴儿说,老钱身体一直不太好,但他硬挺着,心里想的都是别人,唯独没有自己。从2004年退休后,钱山柏一直担任双甸镇老干部第三支部书记,同时又兼任星光社区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两副担子一肩挑,一挑就是整整14年。14年,5110天,不知道有多少人感受过他的真心、真情和真爱。这种真心、真情和真爱,青年魏敬涛体会得尤为深刻。小魏是安徽霍邱县的一个孤儿,多年前,他流落到如东,是钱书记收留了他,像对待亲孙子一样帮助他,教育他,把他从一个面临失学的孩子培养成了大学生。现在魏敬涛已经是一家银行的副主任,并被抽调到广西支援西部大开发,在那里锻炼成长。这是一种超越血缘的爱,在小魏心里,钱书记比他的亲爷爷还要亲。人们都说,钱书记“肩挑两担,心挂两头”:一头牵挂着孩子,一头牵挂着老人。2011年,一天晚上10点多钟,外边下着大雨。钱书记正要上床休息,忽然一位离休干部打来电话,说有急事要找他。钱书记二话没说,穿上雨衣,走出家门,冒着雨深一脚浅一脚地去找那位老同志。原来,这位老同志和老伴儿被儿子接到县城掘港,时间长了,生活不习惯,这次,他赌气打车回双甸,把老伴儿一个人丢在了掘港。钱书记立即打电话给这位离休干部的儿子,告诉他,父亲回双甸了,让他放心。第二天,钱书记把老两口和他们的儿女召集起来做工作。最后,终于说服了两位老人的儿女,从尊重两位老人的意愿出发,让老两口住在了双甸,并当场签订了协议。人们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老钱就喜欢断一断这样的家务事。一次,一位90多岁的退休干部要儿子带他到民政局和老伴儿办离婚手续。让儿子带着90多岁的父母去离婚,儿子当然不同意。这位老同志似乎铁了心,儿子不同意,他就不吃饭,绝食抗议。钱书记知道后,主动登门和那位老同志促膝谈心,终于让老人打消了离婚的念头,高高兴兴地吃起饭来。老钱是苦水里趟过来的,看见别人吃苦,他心里就不是滋味。一天,老钱到一位老干部家走访,正赶上下雨,这位老同志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好几个地方漏雨,只好用瓷盆在屋子里等水。老钱一阵心酸,雨停后,他立即找来村干部和老干部的子女,协商维修房屋。几经周折,房屋修葺一新,改善了这位老同志的居住条件。
像钱山柏一样,栟茶镇离退休干部三支部书记王春芳,也是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哪里遇到棘手的问题,哪里就出现他的身影。2016年10月的一天,栟茶镇新庄村进行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就在工作人员发放选票时,一位村民忽然走上主席台,大声喊道:我们村去年的青苗补偿费怎么没有公开?村里土地流转的标准怎么比其他村少很多?这些问题不说清,就不要选举。好好的选举被迫中断。王春芳得知后,连夜到这位村民家做工作。经过王书记的说服疏导,这位村民终于解开了心结,最后保证配合好村里的选举工作。顾明是浒澪渔网厂的法人代表,浒澪渔网厂原来是一家集体性质的企业,2008年改制,因为前期债务没有梳理清楚,导致企业在后续经营中遇到很多问题。顾明多次到镇上上访,由于权债关系复杂,当事人记忆模糊,清查工作进展缓慢。顾明气急败坏,带着刀到镇上上访。王春芳听说后,赶紧骑着车赶到镇政府把顾明拉回了家。论辈分,顾明是王春芳的本家侄子。他亲自到渔网厂,与顾明、总账会计以及销售经理一起开会,分析情况,查找问题,帮着出主意,想办法。他对顾明说,解决问题需要时间,你带着刀去上访只能把问题越搞越糟,你是我看着长大的,我不希望你走上不归路。经过他的劝说,顾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王书记等老干部的配合下,渔网厂的债权债务也终于理清了。
河口镇老干部党总支书记康传美患有糖尿病,虽然他注意控制血糖,但脸上、身上还是有些浮肿。他在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已经勤勤恳恳地奉献了16年。他对党、对祖国、对家乡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始终把树立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作为引导老干部增添正能量的不竭源泉。他组织老干部撰写征文;组织老干部拍摄《在抗日烈士牺牲的地方》《美丽的河口》《最美夕阳红》等宣传片,展现家乡新貌,展示老年人风采;组织老同志到县内外参观,实地感受家乡、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他组建镇老干部“夕阳红歌舞团”,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唱响主旋律,传播好声音。他把服务好老干部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和康传美书记一样,在县海洋与渔业局老干部支部书记曹学文心里,“为老同志服务”也永远是第一位的。海洋与渔业局共有离退休职工89名,居住在全县各地,而且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每年一次的体检很难组织。每次体检前,曹老都要打电话给每一位老同志,交待体检注意事项,约好体检时间。每次体检,他都早早赶到体检中心,发放体检表,带着老同志排队,协调体检过程中的问题。体检报告出来后,他再一一打电话,把体检结果告知每一位老同志,让他们心中有数。由于腰间盘突出,发作起来疼痛难忍,但只要老同志们需要他,他都会立即赶过去,忍着疼痛,佝偻着身子,问长问短忙前忙后。在海洋与渔业局,曹学文就是一本“活字典”。局里80多个老干部,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哪家发生了变故,第一个知道的肯定是他。老同志们也把他当成了“主心骨”“贴心人”,医保卡激活、门诊费报销、邻里关系、家庭纠纷、婚丧嫁娶,事无巨细,都喜欢找他商量。离休干部张泉患病住院的46个月里,曹老每周都要去医院看望他两次,陪他聊天,为他解闷,最后老人已经不能讲话了,但只要看到曹老,都会激动地紧紧握住他的手久久不放。
下面我要讲的,是这样一位老同志,他退休后,并没有担任任何职务,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但在他的心目中,“共产党员”这个词异常神圣。他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他就是新店镇的退休教师顾国兴。退休后,顾国兴学会了驾驶,取得了驾照,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附近有不少孩子在县中、栟中上学,顾国兴就承担起接送这些孩子上学的任务,只象征性收取一点汽油费,从来不收劳务费。有些家长要送一些礼物向他表示感谢,都被他婉言拒绝。他说,我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退休后能够再为孩子们做点事,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坚持做好事,做一辈子好事。顾国兴就是一个“将做好事进行到底”的人。新店镇月池村有一个村民患了肝病,顾国兴多次送他到县人院治疗,不但没收他一分钱车费,还自掏腰包,给这位村民买了不少补品。一个寒冷的冬夜,村民喻国成的爱人肚子突然疼得厉害,儿女又不在家,喻国成心急如焚,跑到顾国兴家请他帮忙。老顾二话不说,从被窝里爬起来,连夜送喻国成的爱人到岔河医院治疗。经诊断,是急性肠连炎,由于抢救及时,很快脱离了危险。前年冬天的一天凌晨,天还没亮,村民喻桂林起身时忽然倒下,爱人朱淑芳来喊顾国兴,老顾立即把病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脑梗,因治疗及时才没有留下后遗症。还有一年的盛夏,村民冯秀英突发心梗,危在旦夕。救人要紧,顾国兴放下饭碗,以最快的速度把冯秀英送到南通附院抢救,把冯秀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不少人都把老顾看作他们的救命恩人,他们都要报答他,感谢他,可老顾都拒绝了。老顾喜欢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想问题,体会别人的困难与烦恼。新店镇月池村有一户移民叫龙康奎,刚来时,老顾主动登门送去树苗,让他栽种,和他交朋友。2016年7月发大水,龙康奎家稻田里的水排不出去,刚栽的秧苗有闷死的危险。老顾从家里拿来100米电线,从自家电表上架线到龙康奎的稻田边,用抽水机排了一天一夜的水,救活了秧苗,保证了收成。他说,移民舍小家顾大家,我们应该主动关心帮助他们。退休后,老顾还把村里的低洼地、抛荒地承包下来,探索水稻、小麦规模种植,提高产量的技术,通过10多年的实践,撰写出《新店地区水稻、小麦种植技术实践》供成人学校作为乡土教材使用。顾国兴觉得,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他最大的价值。
马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片土地上曾经走出过吴亚鲁、吴亚苏等革命先贤。为了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马塘镇准备筹建革命烈士纪念馆。2005年,刚从文化站长岗位上退下来的吴新华接受了这一重任。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肩负着神圣使命,满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吴新华走遍省内数十家纪念馆,走访县内多名党史研究专家,阅读了大量革命斗争史料,撰写出数万字的展板文稿。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夙夜不懈,废寝忘食,用他老伴儿的话说是“家里的油瓶子倒了也不扶”。制作展览图片是一项费时费钱的工程,为了节省时间、少花经费,老吴借来200多册革命斗争题材的连环画,花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精挑细选出140多幅图片复制放大,仅此一项就为镇政府节约开支10多万元,节省时间半年多。2007年3月27日,马塘革命烈士纪念馆赶在清明节前如期开馆。那一天,市县领导来了,在马塘战斗过的革命前辈来了,革命烈士家属也来了,他们对纪念馆一流的设施和经典的内容给予高度的评价,都纷纷与老吴这位有功之臣握手致意。每当回忆起那一天的盛况,老吴总会激动得热泪盈眶。纪念馆成立后,老吴众望所归地被任命为纪念馆馆长,这一干就是十二年。十二年来,他以馆为家,爱馆胜家,把自己的心血和情感全部倾注在这一方净土上。十二年,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天,除了外出开会,在纪念馆,人们都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没有讲解员,老吴就提议向社会公开招聘。如今,招聘来的6位退休教师已经成为活跃在如东大地上的最早的红色文化讲解员。没有园丁,老吴就主动包揽了修剪花木的任务。春去秋来,老吴身背修剪机,挥汗如雨,一轮接一轮,一茬接一茬,2000多米长的绿篱被修剪得平整划一,笔直如线,成为纪念馆的一道靓丽风景。接待,是纪念馆的首要任务。每年,纪念馆要接待上万人次的参观者。参观者,有些会事先预约,有些会突然而至。一天,老吴正在吃午饭,突然接到值班人员电话,一位上海客人受曾在马塘战斗过的父亲委托前来参观。老吴二话没说,放下筷子直奔纪念馆,陪同这位革命前辈的后代全程参观讲解,参观后,还亲自把客人送到车站,送上返回上海的班车。老吴,热爱文学,喜欢创作,一有时间就笔耕不辍,是马塘有名的“笔杆子”。他创作的小品《人与狗》荣获南通市小品曲艺大赛一等奖,并入围省“五个一”工程奖;他以如东革命先烈为素材,撰写的多个作品被搬上舞台,在马塘当地久演不衰。到纪念馆工作后,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文史研究上。《马塘英烈》《马塘印迹》《马塘镇志》以及《如东县志》《如东史志》等史书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有人问老吴还想干多久?老吴说,只要身体允许,就一直干下去,干到干不动的那一天为止。
如果有人放着舒适优越的城市生活不过,退休后回到家乡农村,白手起家,建厂办公司,自寻烦恼,自找苦吃,你一定感到很奇怪。这个让人奇怪的老人就是丰利镇的老干部徐传德。徐传德今年76岁,年轻时去上海,一直在上海工作。1995年,他退休后回家乡丰利探亲,发现家乡面貌改变不大,很多人闲在家里没什么事干。要是能办个小企业,让乡亲们有工作,让家乡经济得到发展,那该多好啊。带着这样的愿望,老徐回到了上海,经过调查,发现上海大大小小的珠宝店生意兴隆,对首饰道具、首饰盘、首饰盒等包装产品的需求量很大。项目找到了。老徐从市场上采购加工原料,三间小瓦房,十几个农民,五万元启动资金,上海德宇工艺品有限公司就这样在丰利镇成立了。为了推广产品,发展客户,老徐做册子、带样品,一个展销会一个展销会地跑。几年跑下来,不断了解了广大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销售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的产品上千种,供不应求。不但站稳了国内市场,同时还打进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南非、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前些年,老徐又学习“枣儿红”酒的制作工艺,开始生产“枣儿红”酒。同时,他还聘请北京的一位专家进行纯茶酒的研制,选用雨前茶,采用特殊发酵工艺,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终于取得成功,获得茶叶生产白酒的许可证。“丰利镇徐庄古艺酒庄”和“瑞勿斯酒业有限公司”相继挂牌成立。他的酒在县名特优农副产品展销会上广获好评,订单连连。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不过一榻之眠。”这是徐传德常说的名句。他在经营企业的同时,时刻不忘社会事业。他先后福利捐资28万元。公司职工家庭子女考上大学,他每人发给1000元奖金,累计捐资助学16万元。为了改善老干部的活动条件,他捐资10万余元,建立凌河老干部活动室,为片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活动提供了方便,保证老干部支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丰利镇,说起徐传德,无人不竖大拇指,但老徐觉得,他所做的事都很普通、很平凡,不值得宣传和赞扬。
在整理这些老同志事迹材料的过程中,他们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感动着我。他们告诉我,什么叫“对党忠诚”;什么是“大公无私”;什么叫“心怀怜悯”;什么是“孜孜不倦”。在开发区大学生村官宗颖眼里,老干部秦志强是她的“好爷爷”“好师傅”。在老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帮扶结对活动中,小宗和老秦结成了对子。一次,需要绘制一幅兴新居委会的平面图,小宗他们几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感到从无下手。老秦知道后,回到家,废寝忘食,绘制出一幅草图供他们参考。当老秦把这份草图交到小宗手上时,小宗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老秦的邻居汪军,子女在外工作,他需要把户口从掘港镇迁到开发区永新居委会。他请老秦帮忙,老秦花了一个月时间写申请、打证明,跑相关部门,最后终于帮汪军迁好了户口。老秦退休后,一直坚持学习和写作,2009年,他撰写的《痕迹》一书由华夏出版社出版;2012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作品《人间万象》。如今,他仍然在坚持读书和写作。县公安局老政委徐长福,始终不忘一名老党员的职责和使命,十几年如一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在他的床前,放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改革热点面对面》《法治热点面对面》《全面小康面对面》等大量政治理论书籍,一有空,他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徐长福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参加县关工委、县老年大学、县老年科协组织的“点亮梦想之光,凝聚圆梦力量”演讲稿的起草、宣讲活动。先后到学校、社区、敬老院进行宣讲,听众达5000多人。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每次会议召开后,徐长福都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撰写学习心得。五中全会召开后,他分别在县老年大学和岔河镇老年大学进行理论宣讲。他围绕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以如东中天科技发明的水质测试仪和各种规格、各种用途的电缆为例,具体生动地阐述了“结构侧改革”的内容和重大意义,得到老同志们的广泛好评。结合纪念抗战70周年,他又参加了县委老干部局等几个部门联合组织的“宣讲抗战故事,弘扬革命传统”活动,他翻阅史料,撰写讲稿,先后到镇区、社区、学校宣讲如东抗战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受到中小学生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2016年4月,老徐联系如东实际,针对青少年特点,编写了“学好党史听党话,坚定信念跟党走”的宣讲材料,为掘港镇三元社区校外辅导站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国史教育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老徐又先学一步,编写辅导材料,印发给局机关的老干部们学习。去年,老徐身患重病,住院治疗,但他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住院期间,仍然坚持学习,他累并快乐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话用在岔河镇离休干部魏银华身上再贴近不过。魏老满头银发,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他15岁参加儿童团,跟着劳苦大众打土豪、分田地。1955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91年,他离休后被聘为岔河迎春社区青少年教育辅导站辅导员,一聘就是20多个春秋。每年寒暑假,他都要为社区青少年上思想品德课,教育学生如何立德,怎样做人。2001年,迎春社区青少年教育辅导站被评为南通市优秀辅导站。魏老既是青少年的良师,也是老年人的益友。2010年,魏银华在家里办起了老年聊天室,把老年人聚集在一起聊天,通过聊天,进行心理辅导,为老年朋友解开心结,化解矛盾。一次闲聊中,他发现一位刚退休的老人说话老走神,经过了解,原来这位老同志这几天正在与老伴儿闹矛盾,打冷战。魏老先后4次上门做工作,终于让这对老夫妻和好如初。聊天室建立以来,为老年人化解家庭矛盾30多起。有不少老同志从几十里外慕名而来,与魏老交流人生感悟,探讨生活之道。为了教育好子女,魏老订家规、立家训,并张贴在醒目之处,让全家人天天对照,日日三思。他经常告诫子女品德要高尚,生活要健康。他把平时收集整理的“养生秘诀”花费2000多元编印800多册,发放给全镇的离退休老同志参考。2017年,在党支部庆祝建党96周年大会上,魏老在老伴儿陪同下,郑重地向党组织缴纳了2万元特殊党费。“活到老学到老”是魏老的真实写照;“以书为伴”是他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每天读书、看报、写作是他制定的雷打不动的制度。走进魏老的家,你会被上千本政治、经济、文学、科技类的书籍所吸引,这一排排、一累累的书籍是魏老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他汲取知识,了解世界的源泉。20多年来,他整理读书剪报几十本,摘录名言佳句600多万字,写心得体会文章100多篇。近年来,他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60多篇,并有多篇文章在《人民日报》《中国老年报》《老年教育》等报刊组织的征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他先后被评为县“优秀党员”、县“老有所为之星”、市“十佳老干部”。面对荣誉,面对大家的夸奖与赞誉,魏老由衷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魏银华的今天。我感谢党,感谢人民。”这是魏老的心声,也是广大老干部、老党员共同的心声!
2014年11月26日,北京。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老干部、老党员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广大老同志珍惜光荣历史,永葆政治本色,继续以身作则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正如总书记号召的那样,钱山柏、王春芳、康传美、曹学文、顾国兴、吴新华、徐传德、秦志强、徐长福、魏银华,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老干部、老党员,他们怀着对党的一片赤诚,怀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始终不渝,初心不改,用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在华夏大地上铸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如东 蔡海鹏)